【天天新要闻】千方百计守护好我国的“粮袋子”
嘉宾钱前代表(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)严建兵委员(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)王智慧代...
2023-03-06嘉宾
【资料图】
钱前代表(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)
严建兵委员(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)
王智慧代表(河南省南阳市委副书记、市长)
主持人:光明日报记者陈晨杨舒
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。2022年,我国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九连丰”,产量达1.37万亿斤,连续8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14亿人“到点开饭”的底气十足,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!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抓好油料生产,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。如何看待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绩并确定接下来的发力点?我们特邀代表委员深度探讨。
2022年10月8日,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的农民在扬晒收获的玉米。新华社发
2022年10月21日,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,村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。新华社发
精准施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
主持人: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耕地、科技和装备支撑、种粮保障等都有所优化。具体而言,体现在哪些方面?
钱前: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五年来,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完善强农惠农政策,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,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与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在生物育种、土壤改良、植保与疫病防控、精准栽培、设施农业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,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,有力保障了我国农业的稳产增产和粮食安全。从我所从事的水稻研究来看,我国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,并继续保持在水稻新品种创制理论和技术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。水稻育种水平再攀新高峰,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,节水抗旱稻等成果助力破解品种培育的瓶颈问题。同时,生物育种产业化也在有序推进。
严建兵: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,启动一系列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计划,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;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应用,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.4%;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壮大,服务能力增强。同时,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提升耕地质量,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,建立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,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。此外,通过农业补贴等保障种粮农民收益,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,稳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。
王智慧:南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,素有“中州粮仓”的美誉。我们始终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,坚持藏粮于地,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全面推行“田长制”,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;加强“吨粮田”建设,建成905万亩高标准农田,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,产能稳定在140亿斤以上。坚持藏粮于技,以邓州全国杂交小麦育种创新基地、唐河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,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,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。推进“优质粮食工程”,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,实现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高质高效统一。
不容忽视粮食产需仍呈紧平衡态势
主持人:客观来看,牢牢端稳中国饭碗,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哪些问题?
钱前:目前,我国粮食产需紧平衡的趋势没有改变,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。种质资源是支撑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,虽然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种质资源的收集,但种质资源鉴定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,亟待加强重大应用价值基因资源的挖掘,解决育种原始种质资源同质化问题。同时,亟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,突破基因编辑、智能设计育种等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,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,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。
严建兵:我国用占全球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近20%的人口,但同时也消耗了较多化肥农药,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。此外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食物消费日益多样化、健康化、个性化。需求增长与供需结构失衡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、国际贸易及市场环境不稳定等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,在构建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方面还要持续努力。
王智慧:我国的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,全球粮食产业链、供应链的不确定风险增加,确保粮食安全任务艰巨。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。从耕地质量看,高标准农田占比不够高,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。从科技支撑看,农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,在较高单产水平上进一步突破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。从保障体系看,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、农业执法监管体系等不够健全。
久久为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
主持人: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”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”。接下来,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、提升粮食产能应如何发力?
钱前:从农业科技角度看,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以资源整合集成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,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建立国家农作物特异品种和野生稻等种质资源圃,尽快实现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的便捷共享利用,创制重大突破性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业化。在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上,要南北联动,坚持全国一盘棋、产学研一体化,全方位构建基础研究、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紧密结合、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衔接的现代农作物科技创新体系。
严建兵:接下来,要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。守好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,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,提高高标准农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,继续实施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。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,大力推广环境友好的保护性耕作,保护土地的生产力,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。要向科技要产量,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,通过良种培育、农业机械、智慧农业等科技攻关,构建以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为方向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。同时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,要继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。
王智慧:南阳将继续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聚焦“地、种、技、水”多措并举稳根基、提产能。在“地”上,持续加强耕地保护,坚决守住耕地红线,确保种粮面积稳定;抢抓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,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。在“种”上,充分发挥邓州全国杂交小麦育种创新基地等作用,努力培育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,同时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。在“技”上,深入实施“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”行动,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、机械化作业,加快推进良种良法配套、农机农艺融合。在“水”上,强化全域统筹,科学调配使用水资源,完善农田水网格局,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,为守好国家“粮袋子”作出贡献。
2022年,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7.75亿亩、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,产量1.37万亿斤、增产74亿斤,连续8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。
目前,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%,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。数据来源:农业农村部
5年来,加强耕地保护,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,完善水利设施,新建高标准农田4.56亿亩。
5年来,加快种业、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%提高到73%。数据来源: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3月06日11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