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
【开栏的话】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,是胜利油田所在地,1983年10月建市以来东营市的建设者们怀揣梦想、埋头苦干,创新实践,创造了盐碱滩变绿洲的人间奇迹。即日起,大众网·海报新闻在东营开设网络评论品牌栏目《绿洲时评》,解读时事政策、挖掘文化底蕴,弘扬主流价值观,传播东营好声音,汇聚东营正能量,努力打造有态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。

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

7月9日,央视财经在微博发布消息,点赞东营市盐碱地亩产一千斤小麦,并表示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.5亿亩,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,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东营由于地理位置土壤盐渍化严重,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。作为盐碱地“大户”,东营向盐碱地要粮的底气从何而来?

想要写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文章,关键在科技。早在2015年,东营就已迈出了科技助力盐碱地高效利用的关键一步。作为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、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的试验场,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当年在东营成立,依托科技力量,一场征服盐碱地的攻坚战就此在黄河口悄然打响。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,东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“以盐适种、生态优先、用养结合、提质增效”的可借鉴、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道路,为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科学利用打造了一个东营样板,交出了一张“盐碱地农业”的高分答卷。

种子作为农业的“芯片”,是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中的关键一环,东营因地制宜,通过科技的力量合力改良和品种选育,不断在种子研发上发力,从原来的改变盐碱地适应种子,到现在的让种子适应盐碱地,积极探索由传统的田间筛选和杂交育种,到分子设计育种的转变,开展一系列耐盐碱植物种源科技攻关,培育优质新品种。大豆、藜麦等45种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系,不仅给东营盐碱地作物种植带来越来越丰富的选择,也为其他盐碱地区将“不毛地”变成“新沃土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。

2022年底,喜讯再次传来,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山东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,并落户东营。作为国家级的战略科技力量,将为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效利用探索新路径、提供新技术、建立新样板,这也再次为东营科技助推盐碱地华丽转变装上了新“引擎”。未来,东营将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,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18家高校院所、企业,加快构建全国盐碱地科技创新网络体系,聚力推进科研攻关,深化人才队伍建设,重点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性技术问题,为盐碱地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。

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作用。在东营这片年轻的土地上,通过一代代农业人的不懈努力,曾经“沉睡”的大片盐碱地上开始奏出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和谐发展的交响曲。未来,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将会结出更多“绿油油”“红彤彤”的硕果。

上一篇:汽车可以异地年检吗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

推荐阅读

更多